杨兮,女,生于1989年1月17日,现任旅游文化学院专任教师,研究生学历,副教授职称。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和高校教师,杨兮同志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守初心使命,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方面持续努力,切实履行一名党员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一、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政治意识
杨兮同志始终把政治理论学习作为首要任务,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系统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党内法规和理论著作,积极参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和专题组织生活等活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参与者,杨兮同志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主动将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到课程思政教学全过程,结合专业知识内容、社会现实问题和学生思想实际,设计融通课堂教学与价值引领的教育方案,推动思政教育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融入”转变。同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善于运用案例分析、情景教学、实践活动等手段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责任。
二、坚持立德树人,履行育人使命
在教学工作中,杨兮同志始终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注重教书育人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升课堂质量,积极参与教材建设、课程改革和一流专业建设,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和教改项目,推动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同时,在学生指导、心理辅导、学风建设等方面主动作为,关注学生成长成才,努力做学生信赖的“知心人、引路人、筑梦人”。在民族学人才培养实践中,杨兮同志创新构建“田野课堂-学术训练-职业导航”三位一体育人模式,近五年累计培养40名扎根民族地区的专业人才。通过主持《文化振兴视角下依托贵州乡土资源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等教育规划课题,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2个传统村落设为固定田野点,带领学生完成深度调研,形成《旅游业对西江民俗文化赶场活动的影响研究》等优秀毕业论文。在高等教育层面,通过“本-硕贯通培养模式”输送优秀学子进入新疆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深造。在民族学人才培养中,杨兮同志创新构建“专业素养+双语能力+文化担当”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着力培养既深谙民族文化精髓、又具备国际传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开设《旅游文化》《旅游英语》等特色课程,采用英汉双语系统讲授苗族古歌、侗族大歌、水族马尾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
三、积极担当作为,服务学校发展
作为学院中层骨干,杨兮同志主动参与学院重点工作推进,积极在教学评估、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助力学校内涵式发展。在民族旅游研究领域,杨兮同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理论内核,围绕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展开系统性研究,形成了兼具学术创新价值与社会应用效能的科研成果体系。基于SSCI期刊《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发表的原创性研究,首次构建了“自然环境-文化感知-服务设施”三维度民族旅游体验质量模型。通过对民族地区613名露营游客的实证分析,发现民族文化展示密度对游客体验质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一发现不仅破解了民族地区文旅融合中“文化表达碎片化”的难题,更指导小河湾、高坡村等3个露营基地完成露营地文化场景改造,有效提升了游客重游率,直接推动“民族特色文旅体融合”成为西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四、廉洁自律自觉,涵养清正品行
杨兮同志始终牢记党员身份,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规矩,自觉接受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杨兮同志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严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践行新时代高校教师标准,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和师德失范问题。坚持实事求是、真抓实干,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注重课堂育人效果和科研实际贡献,努力在本职岗位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营造严谨治学、求真务实、风清气正的良好育人氛围。在个人生活方面,杨兮同志始终坚持修身立德,严于律己,讲品行、重操守,自觉净化生活圈、社交圈、朋友圈,树立良好个人形象。同时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以德立家、以廉治家,坚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反对铺张浪费、奢靡享乐。做到为人诚实守信、为师清正廉明,以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赢得师生和同事们的广泛认可与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