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进校后一直在党委部门从事党务工作,目前在组织部按照领导安排具体承担学校人才工作、乡村振兴工作和部门办公室工作。
一、党建引领,筑牢发展根基
在组织部担任支部组织委员期间,支部连续每年获得校级“优秀党支部”称号,被中共贵州省委授予“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评为“全省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点”,被贵州省委教育工委评为“全省教育系统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支部”。党委组织部调研组《后进基层党组织的精准识别方法和整顿提升措施研究——以高校党支部为例》课题,获得贵州省党的建设研究会2024年度重点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工作时主要注重推动活动品牌创建,通过活动品牌创建工作,有效增强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一是开展“六课一书”精品微党课活动。支部把“党课”作为“课”来规划建设,确定讲课范围、规定学讲要求,提前选题备课,人人上台讲课。党员结合业务专长,从时事政策、党内法规、支部业务等六类课程中选题。每季度给党员配发一本精品图书,季度末开展读书分享会。通过“六课一书”活动,有效促进“学用结合”,克服了党课讲而不精、学而不深、学用脱节等问题。二是开展“四讲”党组织建设活动。结合组织部工作实际及组工干部综合素质提升要求,深入开展“讲政治、讲学习、讲服务、讲奉献”四讲党支部建设,活动安排纳入支部年度党员教育培训计划,教育引导党员提高政治意识、学习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党员综合素质有效提高。
二、人才驱动,激发创新活力
在人才工作中,积极为学校各类人才做好对接、服务和管理工作,坚持做好吸引、用好、留住人才,为学校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一是实施“印山英才”表彰。出台《贵州师范学院“印山英才奖”评选管理办法》,按照个人申报、组织推荐、专家评审等程序,推动形成人才“头雁”效应,完成学校第一和第二届“印山英才奖”评选,共评出4名获奖人进行表彰发放每人5万元奖励,在全校产生强烈反响,发挥了高端人才引领带动效应。二是深入开展人才日活动。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优先位置,在每年全省“人才日”之际,组织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开展人才走访慰问和座谈活动,对学校阶段性工作进行总结和部署,营造出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强人才联系服务。坚持每名校领导至少联系2名专家、重点联系对象联系工作不少于1次/学期,平均全年校党委班子成员与人才交流16次。四是推进人才交流学习。积极做好每届“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和“甲秀之光”访问学者推荐,共20名同志赴中国科技大学等东部优秀大学访学。做好省内9名“甲秀之光”访学接收培养工作。五是拓展挂职人才交流合作。拓展挂职人才交流合作,做好第24批、25批博士服务团两名教授接收和服务管理,切实抓住博士团队“头雁”为契机,夯实吸引人才基础,拓展与上海外国语大学交流合作。六是做好各类人才推荐。组织申报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宣部“四个一”文化名家、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国家级人才计划项目后备人才等人才项目,2023年我校国家级人才实现零突破。七是全方位做好人才服务。积极推动人才工作“重管理”和“重服务”的双重并举,坚持做好高层次人才后续服务工作,严格按要求做好我校高层次人才住房补贴、津贴及年度考核申报、发放工作,并全部完成免征个人所得税申请工作。
三、乡村振兴,绘就富美画卷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认真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省级层面印发的有关政策,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一是持续做好驻村干部管理。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强驻村干部教育管理和工作指导力度,强化驻村干部工作保障,关心关爱驻村队员成长,确保驻村干部真蹲实驻、真帮实扶,先后参与我校4轮23名驻村队员轮换。二是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整合资源,加大对印江县教育干部和教师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力度。依托“贵州山地研究院”,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积极承担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任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三是持续强化沟通联系。及时流转上级来文来函,报送省委、教育厅各类工作汇报、评奖材料、工作动态30余份,协助校领导完成赴驻村点慰问调研34次。四是落实各类后勤保障。每月按时为驻村干部发放生活补助;匹配2万元工作经费,共拨付6次104万元;为全员购买保额100万元人身意外险,发放节日慰问等。
四、统筹协调,提升服务效能
干好本职工作外,还参与学校党代会、教代会、校内巡察和思政评估等重大工作。工作中充分发挥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精神,保质保量完成各级领导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工作中始终保持勤奋努力、积极进取的优良传统,相互学习、密切协作、主动补位,生活中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交流沟通,积极营造奋发向上,群策群力的良好工作氛围。从开始的“职场小白”到如今同事们眼中的“业务骨干”,作为一名党务干部,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今后我将继续立足本职岗位,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