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念劬,女,1982年10月生,中共党员。贵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一、扎根贵州沃土,坚守教育初心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贵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李念劬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从事教育工作15年来,她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师德修养作为立身之本,在三尺讲台与艺术天地间,用热爱与坚守诠释着人民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李念劬深知,美术不仅是技法的传授,更是美育的载体。她常说:“好的美术课,要让学生看到笔墨里的家国情怀,线条中的文化根脉。”在日常教学中,她坚持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在《美术教学案例分析》课上,通过分析董源《潇湘图》的雄浑气象,引导学生理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陶艺》课上,结合陶瓷艺术,讲述传统工艺中的大国工匠精神。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加筑牢了文化自信的根基。
二、深耕教学一线,勇担育人使命
“把每一堂课都当成精品课来打磨”,是李念劬对自己的基本要求。从教以来,她始终扎根教学一线,承担着本科生《陶艺》、《陶瓷装饰技法》、《美术案例教学分析》、《美术微格教学》等6门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年均课时量超过260节。为了让课堂更具吸引力,她创新提出“项目式教学法”,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素材——带领学生深入挖掘贵州民族文化元素,以贵州传统纹样为灵感开展陶瓷设计;在美术教师教育类课程上,带领学生走进一线中小学美术课堂,观摩探讨基础美术教学。走进平塘,用泥巴记录传统工艺的沧桑与新生。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实践课程,不仅让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快速提升,更培养了他们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意识。
针对美术学专业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她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2020级学生吴昊莹同学曾因专业瓶颈陷入迷茫,李念劬连续三个月每周抽出两个晚上与她交流,从技巧到创作理念,逐点分析指导,最终帮助昊莹同学完成的作品《童》系列,入选全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并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指导2019级学生付若兰同学,获得贵州省第五届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指导2020级学生张娜娜同学获得贵州省第三届普通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展示个人全能一等奖以及教育部举办的2023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美术教育大学生基本功展示个人全能三等奖的好成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近五年来,她指导的学生中有30余人次在国家级、省级美术竞赛中获奖,多名学生考取知名院校研究生。
三、融入乡土大地,践行育人担当
李念劬老师常和学生们说:“艺术从生活中来,最终还要回归生活,我们生活在贵州,要融入贵州,没有对贵州乡土的深情,就没有真正的艺术灵魂”。带着这份对贵州乡土的热爱,李念劬老师致力于将美术教育与乡村振兴相融合,依托国培计划,曾多次走进贵州市县,将先进的美术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传授给地方中小学美术教师,指导地方美术教师积极学习新的艺术课程标准,理解并运用于自己的美术课堂教学。利用学院“十年十县”的服务计划,耐心指导学生围绕所服务的市县,深挖地方民族本土文化资源,并巧妙的利用艺术作品予以展现,将学生的作品能够在地方进行转化应用,用专业服务地方,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
四、修身立德垂范,涵养育人正气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李念劬始终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工作中,她严于律己,课堂上一丝不苟,课后坚持与学生交流反馈,即便身患重感冒也从未耽误一节课。疫情期间,为保障线上教学质量,她自学视频剪辑软件,将工作室“搬”到云端,通过直播示范、在线批改等方式,确保教学进度不受影响。
在生活中,她关爱学生如亲人。学生家庭困难,她便给予生活上的帮助;毕业生同学求职受挫,她主动联系行业内的朋友推荐岗位。她常说:“老师不仅要教学生做事,更要教学生做人。”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她成为学生心中的“暖心姐姐”。
在同事眼中,她是乐于助人的“好伙伴”,主动分享教学经验,指导青年教师参加教学技能比赛,帮老师们磨课,带动团队共同进步。近年来,她所帮助的青年老师多次获得贵州省美术教学相关奖项。她本人也先后获得2023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教师基本功展示个人全能一等奖及教学微课展示单项奖、贵州省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美术优质课本科实践组一等奖。
五、结语
从教15载,李念劬始终坚守在美术教育的沃土上,以匠心育桃李,以美育润人心。她用画笔描绘着教育的初心,用行动诠释着师德的内涵,如同黔山深处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学生们的成长之路,也为贵州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正如她常说:“我愿做一名美的传播者,让更多人在艺术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在传承中坚定文化自信。”这便是一位普通美术教师最质朴也最动人的追求。
